兩側對稱
A+醫學百科 >> 兩側對稱 |
兩側對稱(bilateral symmetry)
目錄 |
兩側對稱概況
兩側對稱從扁形動物開始出現了兩側對稱地體型,即通過動物體地中央軸,只有一個對稱面(或說切面)將動物體分成左右相等的兩部分,因此兩側對稱也稱為左右對稱。兩側對稱使動物有了前后、左右、上下的區別,使其能夠更好的適應環境的變化 三胚層指除了原來的外胚層、內胚層外,出現了中胚層,這具有重要意義。
中胚層(mesoderm)
從扁形動物開始,在外胚層和內層胚之間出現了中胚層。中胚層的出現對動物體結構與機能的進一步發展有很大意義。一方面由于中胚層的形成減輕了內、外胚層的負擔,引起了一系列組織、器官、系統的分化,為動物體結構的進一步復雜完備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使扁形動物達到了器官系統水平。另一方面,由于中胚層的形成,促進了新陳代謝的加強。比如由中胚展形成復雜的肌肉層,增強了運動機能,再加上兩側對稱的體型。使動物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圍內攝取更多的食物。同時由于消化管壁上也有了肌肉,使消化管蠕動的能力也加強了、這些無疑促進了新陳代謝機能的加強,由于代謝機能的加強,所產生的代謝廢物也增多了,因此促進了排泄系統的形成。扁形動物開始有了原始的排泄系統——原腎管系。又由于動物運動機能的提高,經常接觸變化多端的外界環境,促進了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的進一步發展。扁形動物的神經系統比腔腸動物有了顯著地進步,已開始集中為梯型的神經系統。此外,由中胚層所形成的實質組織(parenchyma)有儲存養料和水分的功能,動物可以耐饑餓以及在某種程度上抗干旱,因此,中胚層的形成也是動物由冰生進化到陸生的基本條件之一?! ?/p>
外胚層ectoderm,ectoblast
后生動物發生過程中所出現的胚層之一,出現在胚的外表面或表面。一般在原腸形成時,殘留在胚的表面,與向胚內移動的內胚層和中胚層分離。在羊膜類,預定外胚層和預定中胚層一起形成胚盤層上層,以后待通過原條(哺乳類、鳥類)或者是脊索中胚層管(爬行類)預定中胚層陷入時,才開始作為獨立的胚層而覆蓋于胚表。外胚層系來源于卵細胞動物極附近的細胞漿,胚層內卵黃的濃度極低,因它多是細胞最小的胚層。外胚層主要形成表皮和神經系。然而通過對脊椎動物特別是兩棲類的實驗研究證明過去認為來源于中胚層的間充質、軟骨色素胞和體節(后軀干部及尾部)等的一部分,現在巳明確,在正常發生中,是來源于外胚層。在脊椎動物,外胚層出現的最初分化是在脊索中胚層影響下所進行的神經板的形成。另一方面中胚層組織的后期分化,也有依賴于外胚層組織的過程,這一點也被闡明了。在脊椎動物,預定外胚層在實驗條件下具有廣泛的發生可能性,屬于中胚層的組織,在一定條件下可向屬于內胚層的組織進行分化。另外在昆蟲類,也有中胚層組織的分化依賴于外胚層的情況,這點已在實驗中顯示出來。
它發育成脊索上部的外胚層細胞加厚,形成神經板—神經溝—神經管,最后分化發育為腦脊髓等,其余外胚層分化為表皮。
內胚層
endoderm,entoderm,endoblast,entoblast
內胚層是胚胎中最內的一胚層。也叫內胚葉。
為后生動物發生過程所出現的胚層中,位于最內或最下的胚層。一般內胚層是在原腸形成時從外胚層分離出來的。在原腸期,內胚層構成原腸壁的全部或一部。在羊膜類,于脊索中胚層管或原條出現之前,內胚層便在胚內作為胚盤下層而出現。內胚層除了形成消化管的主要部分外,在脊椎動物還分化出消化管附屬腺的肝臟、胰臟以及胸腺、甲狀腺等咽的衍生體。一般說來,內胚層細胞由于比其他胚層細胞所含的卵黃多,所以細胞較大,特別是在端黃全裂卵,卵黃濃度在內胚層明顯地增多是普遍規律。在大多數情況下,內胚層是起源于卵細胞的植物極及其附近的細胞質,但在局部卵裂卵、表面卵裂卵及一部分無脊椎動物的全裂卵則為例外。內胚層在系統發生上曾以最原始的形態出現于腔腸動物,它和外胚層一樣可看作是原始胚層(中胚層只在腔腸動物以上的后生動物可以看到)。通過對兩棲類的研究結果表明,內胚層的形成決定明顯地遲于其他兩個胚層,內胚層分化的器官原基的相當一部分,是依存于中胚層的。
關于“兩側對稱”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