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胞減少
A+醫學百科 >> 白細胞減少 |
白細胞減少癥為常見血液病。凡外周血液中白細胞數持續低于4×109/L時,統稱白細胞減少癥,若白細胞總數明顯減少,低于2×109/L,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低于0.5×109/L,甚至消失者,稱為粒細胞缺乏癥。
一般白細胞少的原因有;病毒感染、傷寒等、也有因為藥物引起的。如系藥物等引起的粒細胞減少,應立即停藥,適當應用生白藥物,如集落刺激因子(CsF)、碳酸鋰、茜草雙酯、多抗甲素等。停止接觸放射線或其他化學毒物。由脾功能亢進引起的,易發生反復,嚴重感染,可做脾切除術。
目錄 |
癥狀
白細胞減少癥臨床主要表現以乏力、頭暈為主,常伴有食欲減退、四肢酸軟、失眠多夢、低熱心悸,畏寒腰酸等癥狀;粒細胞缺乏癥多以突然發病,畏寒高熱,咽痛為主。白細胞減少癥于任何年齡之兩性均可罹患。
診斷檢查
- 檢驗 除血常規、血小板計數外,應注意有無白細胞質的改變(白細胞計數持續<4.0×109/L者稱白細胞減少癥;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低于2.0×109/L者稱中性粒細胞減少癥)。
- 腎上腺素試驗 用0.1%腎上腺素0.2ml皮下注射后,于15min及30min分別計數粒細胞絕對值,如達正常或增至原來的一倍,提示周圍血白細胞減少是由于循環池及邊緣池的粒細胞分布異常所致。腎上腺素試驗應盡量選擇白細胞計數最低時進行。伴有高血壓及心臟疾患者慎用。
- 氫化可的松試驗 琥珀酰氫化可的松100mg靜注,注射前即刻及注射后3h各查白細胞總數及分類計數1次,正常者用藥后中性粒細胞絕對值應較用藥前增加>2.0×109/L。若低于此值表示骨髓釋放功能不佳。
- 其他檢查 必要時作血清及尿溶菌酶測定、骨髓穿刺檢查、骨髓造血祖細胞培養及粒細胞壽命測定。
治療
- 按血液系統疾病護理常規護理。
- 停止使用或接觸對造血系統有害的藥物、氣體及射線等。
- 有感染者應及時控制感染。
- 藥物治療
- 刺激白細胞生長藥物:可選用2~3種,治療觀察3~4周,如無效改換另外2~3種。維生素B4 10~20mg,3/d,口服;維生素B6 10~20mg,3/d,口服;碳酸鋰20~30mg,3/d,口服;氨肽素 0.1,3/d,口服;利血生 10mg,3/d,口服;鯊肝醇50~100mg,3/d,口服;脫氧核苷酸鈉10~20mg,3/d,口服;輔酶A 100U,1/d,肌注;ATP20mg,1/d,肌注。
- 糖皮質激素:對部分免疫性粒細胞減少癥患者有效,但因其可抑制正常粒細胞功能,故不能無選擇濫用。伴有嚴重感染時,有條件者可考慮使用造血細胞生長因子,如GM-CSF、G-CSF等。
- 免疫抑制劑:如確診為免疫性粒細胞減少癥,糖皮質激素應用無效時,可謹慎選用。硫唑嘌吟50mg,2~3/d,口服;環磷酰胺100~150mg,1/d,口服;長春新堿2mg,1/周,靜脈滴注。
- 脾摘除術:一般僅用于確診為脾功能亢進及Felty綜合征患者。
治愈標準及隨訪
- 一般不須住院,可在門診治療。
- 停止治療后每2~4周作白細胞計數及分類,倘無原發疾病,則細胞數在正常范圍、臨床癥狀消失為治愈。
- 定期隨訪半年以上,注意白細胞質與量的改變。
預防及預后
- 忌肥甘厚膩;
- 宜清淡而富于營養;
- 注意氣候的變化,及時增減衣被,防止感受外邪而發病。
- 慎重接觸可能引起骨髓抑制的各種理化因素(放射線、烷化劑等);
- 避免過度勞累;
- 接觸放射線、X線、γ線、β線、中子射線等工作的人,注意安全防護,定期檢查血常規。
中醫
白細胞減少癥屬“虛勞”范疇。中醫治療白細胞減少癥采用益氣養血,補腎益精,健脾養胃諸法。
參看
出自A+醫學百科 “白細胞減少”條目 http://www.lai228.com/w/%E7%99%BD%E7%BB%86%E8%83%9E%E5%87%8F%E5%B0%91 轉載請保留此鏈接
關于“白細胞減少”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