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腎病
A+醫學百科 >> 膜性腎病 |
1.臨床膜性腎病占原發性。腎小球疾病的10%,占成人腎病綜合征的20%~30%,兒童特發性膜性腎病少見,本病好發于35歲以上,男多于女,可原發亦可繼發于SLE、惡性腫瘤、乙型肝炎。約80%的患者有腎病綜合征表現,30%~40%的患者有鏡下血尿,極少出現肉眼血尿,其進展緩慢,腎功能減退發生較晚。大約40%~60%的患者可合并腎靜脈血栓,采用激素及細胞毒藥物治療,晚期大多無效,但病理顯示早期患者經治療后半數可緩解,約1/4的患者可自行緩解。
2.光鏡 主要為不伴細胞增生的彌漫性腎小球毛細血管基膜增厚,依病變輕重可分為4期:I期:上皮細胞下沉積期,HE染色腎小球基本正常,PASM嗜銀染色斜切的基膜部分呈現微小的空泡狀,:Masson stain染色可見上皮細胞下的細顆粒狀嗜品紅蛋白沉積。Ⅱ期:釘突形成期,腎小球基膜對沉著的免疫復合物反應性增生,形成免疫復合物間-釘突樣改變。Ⅲ期:基膜內沉積期,增生的基膜包繞免疫復合物,使腎小球毛細血管壁明顯增厚,呈中空的鏈環狀改變。Ⅳ期:硬化期,腎小球毛細血管基膜高度不規則增厚,毛細血管腔閉塞,系膜基質增多,最后導致腎小球硬化。
3.電鏡 I期:腎小球基膜的上皮側有散在的電子致密物沉積。Ⅱ期:基膜上皮側有大量電子致密物沉積,其間有基膜增生形成釘突。Ⅲ期,沉積在腎小球基膜內的電子致密物沉積被增生的基膜包繞,部分致密物吸收呈塊狀透明區,形成蟲蝕狀結構。Ⅳ期,腎小球基膜明顯增厚,其內出現大小不等、形狀不一、密度不均的電子致密物和透亮區,系膜基質明顯增多。
4.免疫熒光 IgG和C3沿腎小球毛細血管壁顆粒狀沉積。
出自A+醫學百科 “膜性腎病”條目 http://www.lai228.com/w/%E8%86%9C%E6%80%A7%E8%82%BE%E7%97%85 轉載請保留此鏈接
關于“膜性腎病”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