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
A+醫學百科 >> 青霉素 |
青霉素(penicillin )由青霉菌培養液中獲得,具有作用強、產量高、價格低廉的特性,目前仍是治療敏感菌的首選藥物。一般所說的青霉素就是青霉素G。有些時候,也會把青霉素類藥物簡單說成青霉素,應注意鑒別。青霉素G是一種有機酸,可與金屬離子或有機堿結合成鹽。常有的有鈉鹽、鉀鹽、普魯卡因鹽和芐星鹽。主要用其鈉鹽。不耐酸,不耐青霉素酶,不能口服,抗菌譜窄。可引起過敏反應,嚴重者可致過敏性休克。臨床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急性感染。
目錄 |
青霉素的歷史及相關概念
1928年9月初,蘇格蘭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Fleming)博士結束休假回到自己位于倫敦圣瑪麗醫院地下室的實驗室,他按照習慣,一回到實驗室就去觀察工作臺上盛有培養液的培養皿。這次,一只已經發霉長毛的培養皿引起了他的注意,望著這只長著藍綠毛的培養皿,他驚奇地發現綠毛周圍的葡萄球菌都消失了。他意識到這些葡萄球菌的消失可能與這些綠色的青霉有關。于是他把青霉的培養液滴到葡萄球菌中,幾個小時后發現青霉附近的葡萄球菌都被殺死了。經過仔細研究,他發現,原來青霉生長時會釋放出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可以很好地抑制和殺死葡萄球菌。弗萊明就把這種物質命名為“盤尼西林(penicillin)”,即青霉素 。但是,由于缺乏化學知識,他并沒有得到純凈的盤尼西林。
自從青霉素被廣泛應用以來,青霉素的結構便成為眾多化學家追尋的問題。在化學家開始研究青霉素時便碰上了難題,因為自然界中存在不止一種青霉素。弗萊明最早發現的青霉素和后來美國用玉米漿培養的青霉素并不相同。科學家相繼從自然界中發現了6種青霉素。為了紀念弗萊明發現青霉素,把他發現的青霉素命名為青霉素F,而把美國用玉米漿培養的青霉素命名為青霉素G。經過研究確定抗菌性能最好,也是我們現在最常用的青霉素是青霉素G。
嚴格來講,青霉素是一大類物質,因為這類物質都是由青霉所生產的,都能殺滅葡萄球菌等細菌的生長,并且,這些青霉素都是天然的,未經過人為加工的。而青霉素G是這一大類天然青霉素中的一種,也是目前運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所以,一般所說的青霉素都是指天然青霉素G。
而青霉素類藥物則是一個更大的概念,其包括天然的青霉素(青霉素F、青霉素G等6種),和部分合成的青霉素(口服耐酸青霉素、耐青霉素酶青霉素、廣譜青霉素等)
常說的青霉素有廣義青霉素和狹義青霉素之分。廣義青霉素是指青霉素類藥物,包括天然青霉素和部分合成青霉素;狹義的青霉素是指天然發現的6中青霉素,包括青霉素G、青霉素F等,但目前只有青霉素G常用,其他的因為療效、副作用等原因幾乎不用。所以一般說的狹義青霉素都是指青霉素G。
下面所討論的一切,都是建立在青霉素=青霉素G的前提下,讀者應該注意。
青霉素,1928年
請參看科普短文,青霉素,1928年
參看
參考文獻
- 《新編藥物學》第17版.陳新謙主編
- 《藥理學》楊世杰主編
|
|
關于“青霉素”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